高分子物理化學工程專業,攻殼機動隊fans~ 我的征途是星之海洋。
21 stories
·
1 follower

每周转载:天朝科研的奇葩——透明计算,相关报道和网友评论

1 Share
“透明计算”的丑闻发酵了快一个月,网友们也挖出不少料。今天发一篇转载,汇总一下“透明计算”和“张尧学”的相关报道以及网友评论。

先贴出张校长的尊容:

不见图 请翻墙

下面是他担任校长的中南大学对其吹捧的微博——号称是【习BB背后的男人】

(看到这个称号,淫荡的同学别想歪了)

不见图 请翻墙

★“透明计算”到底是啥玩意儿?

“透明计算”的丑闻发酵了快一个月,网友们也挖出不少料。今天发一篇转载,汇总一下“透明计算”和“张尧学”的相关报道以及网友评论。

★“透明计算”到底是啥玩意儿?


先贴出张校长的尊容:

不见图 请翻墙

透明计算是什么 @ Solidot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透明计算是什么?根据中南大学新闻稿的描述,这不就是云计算吗?
新闻稿称:“张尧学团队设计出了全新概念的超级操作系统(或叫TransOS)——允许Unix、Linux以及Windows等操作系统共存在一个终端。”
今天的亚马逊微软Google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不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
新闻稿称,张尧学从1990年代开始构思透明计算。
查一下维基百科,早在1950年代云计算的概念就已经在大型机上诞生了。
“透明计算”这一并不新颖的概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经引起了许多争议。

透明计算的前世今生——缘起 @ 新语丝
(编程随想注:这篇挖得挺深,懂 IT 技术的同学可以看看,基本上就明白这货是啥)


如何评价张尧学以及他的透明计算 @ 知乎
(编程随想注:知乎上揭发张尧学的内容都被河蟹了,这篇的镜像在“这里”。以下摘录的是——原透明计算实验室成员的爆料)
作为前透明计算实验室的一员,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好了。
首先,张尧学的透明计算在我学校是分为几个项目来做的,每个项目有一个小团队。包括PC、Android手机,平板的透明计算OS,还有基于这个“理念”的移动医疗等应用项目。这里面PC端的OS就是我所在的小团队弄出来的。
对于大家黑的这些,我的总体看法是:黑的十分正确和漂亮。

其它项目团队怎么弄的我不清楚,PC端基本都是我设计的,实现方案改过几次:
1.最初和Intel一起改PXE(这玩意是啥东西自行谷歌,网吧无盘就用它),想多台机器共用一个镜像,但更改的数据分别保存,搞了半天发现PXE跨不了局域网,也用不了无线,不能达到张尧学提出的要求,被PASS掉了。
2.然后找了个开源的iPXE,号称支持广域网和无线,自定义脚本等诸多功能,整了半天把原型整出来了,又发现丫对无线的支持烂成渣,只支持一两个802.11g的芯片组,尝试自行写无线驱动,还是不可行,因为要支持的无线网卡太多,只要有机器的网卡驱动没有,那这台机器就无法使用无线来加载透明计算系统,所以又被PASS掉。
3.现在的方案(截止至我离开前),整了个开源的虚拟机(Virtualbox),虚拟机上运行透明计算系统,存储的操作系统放在服务器,用iSCSI传输,运行的真正操作系统(Windows那些)上装了些自己写的程序做管理和监控。基本结构如下:

真实操作系统(Windows、Linux)
————————————————
虚拟机
————————————————
透明计算管理程序
————————————————
Linux
————————————————
机器硬件


我走之前,所在团队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在定制Linux和改虚拟机。。。还为这套东西增强些功能。。

对于这整套东西,我的心里话其实是:没法用。真正使用的操作系统运行在一个虚拟机上,能快到哪去?更别说镜像还是放在服务器上用iSCSI协议来传输的。央视的新闻我看了,播到展示透明计算机器运行着XP系统的时候,我都笑傻了,为啥?Win7及更新的操作系统是可以用,但基本慢成狗!如果再在那上面看个视频,能有10帧就谢天谢地了!首次启动Win7至少需要5分钟以上,如果你还处于10M以下的小水管的话,呵呵呵呵。。。最好别等了。

★“透明计算”到底有没有“获奖资格”?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惹争议 透明计算仍不透明 @ 搜狐新闻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报道称,这一成果“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六十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理论上“可防御所有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在国际业界引起震动”。

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透明计算”和现在流行的云计算相比没有太多突破。授予其一等奖,简直是“2000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最大笑话”。

在国内,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计算机学处于领先地位。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当中的两位知名学者,他们的评价基本相似。

一位学者认为,这个东西(透明计算)没有太强的学术贡献,也没有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那样,创造出特别高的实际价值。“如果稍微拔高一点儿,给一个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也就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就太过分了。这会严重扭曲我们的评价标准,也让国际同行笑话。这次是真的玩儿大了。”

另一位学者的观点是,计算机这一行本来就偏应用,要想拿自然科学的一等奖,必须是一个很完备、系统的理论体系。“一般来说,像张院士这样位高权重的人,评奖的时候注点儿水,稍微抬高一点儿也很常见。这次确实有点儿用力过猛,兜不住了。”

张校长能承受自然科学大奖之重吗? @ 华尔街日报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就张校长在《科技日报》的回应里所提出的“透明计算”与“云计算”的四个不同点,我电话请教了一家知名计算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他说,“云计算”构架包括了多种形式的终端设计,在终端虚拟化方面业界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张校长的设计只是其中一种。关于带宽和过程管理,业界各厂家也有很多不同做法。至于系统的安全性,每家云计算公司都必须提供自己的方案,各有所长。他认为,张校长团队的成果仅是“云计算”构架下的一种实现方式而已,并没有改变“云计算”构架,更不要说拓展“冯•诺依曼计算结构”了。

CCF被指不认可透明计算理论 张尧学团队保持沉默 @ 光明网
(编程随想注:“CCF”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的缩写)
“透明计算”是否具备创新性,以及是否具备产业化前景,在中国计算机学界引发争议,中南大学计算机所所长王国军对该课题的评价是,“从根本上突破了统治计算机领域60余年的冯·诺依曼结构,实现了流式计算”,然而,一些IT业内人士认为,“透明计算”仅仅是个理论,远远谈不上颠覆冯·诺依曼结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素以宁缺毋滥著称,1999年到2013年的15年间,有十年空缺。去年,以赵忠贤、陈仙辉、王楠林、闻海虎、方忠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筹)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因为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奖。

1999年之前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得奖项目,包括哥达巴赫猜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至今仍影响广泛的课题。

暴风眼中的透明计算 @ 腾讯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在中央级媒体延续一贯的宣传手法,高歌“统治现代计算机60年的冯·诺依曼体系被打破,中国科研力量即将引领未来”的同一时间,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上,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即透明计算)都遭到了大量网民的质疑。

率先引发网友关注的是中南大学的官方微博。中南官微在祝贺张尧学获奖的一条微博中,将张定义为“路由器之父”,随后这一说法遭到了大量普通网友挑战,继而演化为对透明计算本身价值的质疑。

随后一批IT业内人士也参与到了对“透明计算”的批判中,随着学术打假人方舟子高调关注此事,这一学术界风波彻底发酵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几乎所有的质疑声都在细究一点——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即便不被考虑独创与创新性,这一技术也距离商业化甚远。

★“透明计算”到底有没有“国际影响力”?


听专家评说:国家科学一等奖为何遭全国性学会抗议? @ 赛先生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而在一些官方报道中,被中南大学称为“在国际上反响强烈”的张尧学团队论文《TransOS: A Transparent Computing-based Operating System for the Cloud》发表于2012年,经查该文总引用数仅为6次,其中4次是中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己引用,其余2次皆为中国其他学者引用,看不到一丝“国际”的影子。
即便是在报奖材料中,张尧学团队自述其论文引用情况也仅是“20篇主要论文SCI他引120余次”,说明其SCI论文篇平均被引仅6次

相比之下, 2003年颁发的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共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在国际顶级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14篇,SCI收录37篇,70篇被SCI引用842次,出版专著9部。主要代表性文章的总被引和WOS被引数多数分别在100和50以上。

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的主要论文中,有3篇发表在《科学》上,1篇发表在《先进材料》上,6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55篇主要论文已被SCI他引639篇次,被13篇综述文章成段引用。

而2013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其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3801次,最高单篇他引823次,20 篇主要论文SCI他引5145 次。

方舟子:不透明的“透明计算”——张尧学是如何骗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文的部分摘录)
再神的人才,再神的科研成果,也是要通过论文发表体现出来的。在报奖材料中,张尧学列举了能体现其获奖成果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专著:

第一篇论文发表在2006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IC 2006 ),会议组织者是在新语丝挂号的金海。
这种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出钱发表SCI论文的机会,几乎没有含金量,被称为野鸡会议。张尧学的这篇论文发表了9年,共被引用45次(据google scholar,下同),绝大部分是张尧学自引和中国人引用,国外引用只有3次,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人引用。

第二篇论文发表在IEEE的低端学术会议上,在IEEE的1578种IT会议中,该会议的排名1362(http://arnetminer.org/page/conference-rank/html/All-in-one.html)。
这篇论文是张尧学迄今发表的所有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46次,然而几乎全都是张尧学本人自引和中国人引用,仅被国外引用了两次,这两次都不是英文文献。也就是说,张尧学这篇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在作为科技界国际语言的英语文献上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次数是零。

第三篇是张尧学发过的档次最高的论文,但是是1988年他在日本留学做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有三个日本共同作者。张尧学将其博士学位论文也列入报奖材料中,简直是莫名其妙,因为第一,其博士研究内容与其获奖内容没有关系;第二,这项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日本东北大学,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只授予在中国做的工作。难道张尧学想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让其日本导师分享?张尧学将其1988年日本留学的论文也拉来凑数,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拿得出手的论文太少。

第四篇是1999年一篇人工智能方面的论文,也与获奖内容无关。该论文的引用次数是16次。发表该论文的期刊已在2001年停刊。

后面的四篇作者中都没有张尧学,也都不属于透明计算的内容。最搞笑的是第五篇,它其实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4月出版的一本教材的一个章节(第五章“非乘积解排队网络和近似算法”),张尧学为了把它伪装成期刊论文,创造性地把书的出版年份写成“2001年卷”。而且这个章节根本就没有教材作者的原创内容,都是引用国外学者的,这些国外学者是不是也能跟张尧学分享奖金?

暴风眼中的透明计算 @ 腾讯
(编程随想注:以下是该报道的部分摘录)

在中央级媒体延续一贯的宣传手法,高歌“统治现代计算机60年的冯·诺依曼体系被打破,中国科研力量即将引领未来”的同一时间,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上,张尧学团队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即透明计算)都遭到了大量网民的质疑。

率先引发网友关注的是中南大学的官方微博。中南官微在祝贺张尧学获奖的一条微博中,将张定义为“路由器之父”,随后这一说法遭到了大量普通网友挑战,继而演化为对透明计算本身价值的质疑。

随后一批IT业内人士也参与到了对“透明计算”的批判中,随着学术打假人方舟子高调关注此事,这一学术界风波彻底发酵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几乎所有的质疑声都在细究一点——透明计算并不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即便不被考虑独创与创新性,这一技术也距离商业化甚远。

★“透明计算”到底有没有“盗用开源项目”?


透明计算桌面系统被发现使用了开源代码 @ Solidot

果壳网:Iordan Iordanov谈“透明桌面”
(编程随想注:这位“Iordan Iordanov”同学,就是被剽窃的对象。他开发的 bVNC 开源软件直接被张校长的团队偷偷拿去用了)

★“透明计算”到底有没有“官方后台”?


最后,俺来点评一下。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透明计算”,毫无含金量可言。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向来以“含金量”著称。已经有很多年因为没有合适的对象而空缺。但是今年居然颁给这么一个奇葩。没有足够的后台,这种事儿能运作成功吗?
遭到各方质疑后,真理部竟然还帮忙封杀质疑的声音。比如“财新网”1月17日发的一篇报道《“透明计算”获大奖 引发诸多争议》,很快就被删除。比如知乎网上批“透明计算”的内容,都被和谐掉了(后面还会引述网友的吐槽)。
后来又发生了更有戏剧性的事情:1月21日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在其官网发了一篇《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下称《建议》),被视作 CCF 对此次颁奖的委婉反对。《建议》称,由于评审过程暴露的问题,导致国家级科技奖滋生腐败行为,建议政府部门退出国家科技奖评审工作。结果不到两天,这份《建议》就从官网上撤下(还好有人截图如下),原定的媒体沟通会也被取消。
不见图 请翻墙
你用膝盖想一下:后台不够硬,能做到上述这些效果吗?

一个月前,俺看到一篇新闻报道《中国去年专利申请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 @ BBC》。这篇报道在国内也有多次转载,相信不少读者也看到了。俺正好借着这个“透明计算的丑闻”,给大伙儿提醒一下——所谓的“专利申请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这里面的水分可多啦。那些在高校做过研究生的同学,心里应该清楚——科研界的水分有多大。

★汇总网友的各种吐槽


xierch:
居然还有人给「透明计算」洗地洗得这么积极…
刚看到演示视频里蹦出的大段英文提示感觉不太妙,就搜了一下,居然真把他们盗用的源码(疑似)找到了…
https://www.v2ex.com/t/167200#r_1774984

义薄云天腹肌猫:
#张尧学否认抄袭开源项目
“我前天亲眼见你抄了外国人的代码,吊著打。”
张透明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克隆代码不能算抄……克隆!……程序员的事,能算抄么?”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GitHub”,什么“开源”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墙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卢昌海:
一个人口大国出周小平那样的马屁精和张尧学那样的腐败者并不奇怪;
那样的腐败者是院士比较奇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更加奇怪,但都还勉强能往偶然性上靠;
等到删贴等机制被动用起来维护那样的马屁精和腐败者时,偶然性这块最后的遮羞布也终于不保,赤条条露出了神奇国度里的必然性。


Eric Xu, PhD (徐宥):
有人说云计算是炒概念,Google 产品的量级和一系列系统的创新,亚马逊的云服务等等都是现实的云计算带来的成果,这概念有实际成果。
透明计算到现在一行代码没见着一个应用没出现就能拿个袁隆平级别的奖,不得不说赵本山的忽悠技术后继有人了。

mtjs:
这种情况其实非常普遍,剧情可能如下:
争取到项目后,院长自己当然没时间做,就安排给教授;
教授找了几篇国外最新发表的论文,提了个想法,要求研究生实现;
研究生在与喜欢Hacker的同学闲聊时意外了解到这位同学有类似代码可用,于是用一顿饭换来了代码。
别人的东西,看不大懂是正常的,再找Hacker同学请教得请吃饭吧,教授没给经费,自己搞腰包不值得。
研究生粗略改改,也算实现了基本功能。
教授看了功能演示,看着打游戏累得眼圈发黑的研究生,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想想研究生水平一般,能做到这样已经超出预期了,再改进还得要自己亲自上手,于是作罢。
教授安排研究生选几个功能模块,加进几个高大上的名词进去,写成了论文,找关系发表了。
论文中虽然教授的名字列在了前面,但研究生也没亏,凭他自己发表不了论文,
研究生名字虽没列在前面,但毕竟解决论文毕业论文问题,能毕业就行了。
教授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润色一番,改成了项目报告。
院长听汇报后对几个吸引眼球的名词很感兴趣,认为贴近当前热点需求,于是四处活动评奖。
国家大奖,当然要院长挂名了!谁知出了这样的事。只能认倒霉。

研究生不知道Hacker同学给的是开源代码,原以为是同学自己写的代码,还为此崇拜了他好久。
教授太忙,没时间核实代码是不是原创,研究生的论文里又没写自己引用了别人的代码。
院长真的不知情。这么低级的工作,他怎么管得过来?
当然啦,国家给了这么多钱,成果当然!必须!理所当然!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当然啦,国家给了这么多钱,成果当然!必须!理所当然!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陈少举:
透明计算桌面系统被发现使用了开源代码 http://www.solidot.org/story?threshold=0&mode=nested&sid=42908
//一开始我也以为这个透明计算就是瘦客户端(类似网吧无盘机),然后发现这玩意儿就是远程控制,QQ远程协助/VNC那种东西。。。

沙漠之舟:
最近中国都出了些什么东西,真是匪夷所思。
正能量周带鱼,高科技张透明,教育官袁贵人。。。
还有谁会觉得文革太荒唐呢?在中国没有太荒唐,只有更荒唐。

Eric Xu, PhD (徐宥):
透明计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我已无力吐槽。
按这个水平 ChromeOS 和 Android 可以从此包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百年了。。。

方舟子:
中南大学员工反映: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但成果单位是清华大学。
结果中南大学临时出台新规,署名外单位,但第一负责人为本单位职工的成果,也要奖励。100万到手。
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几乎所有高校都只认成果署名单位。


张尧学,脸皮也真厚,自然一等岂是那么容易拿的?
你那个透明计算(TC),不要说自然一等奖,就是二等奖也够呛!
因为没有产业化,到目前为止,即使发明二等奖或科技进步二等奖也评不上。

这东西居然能评上自然科学一等奖,清华的运作能力和脸皮厚度真是不一般。


Jerry Chou:
问:【几天前在知乎上揭穿张尧学,透明计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题目,全被知乎删光了,知乎的人能出来说一下么,还要脸不要了??】
结果就是……如图:
不见图 请翻墙

光锥:
参加一个大数据的讨论会,正在演讲的是中国信息协会大数据分会的副会长刘鹏。
有人提问怎么看张尧学的透明计算?他笑一笑,说张是他的朋友,张是这个协会的会长,而且这事关系到国家层面,他不方便评价。
#呵呵 #态度已经很明显了

Yue Jin:
透明计算上了science了,呵呵,以后把science也封了吧,反动刊物,白专路线!

luxluYang:
我猜测上面的指定——今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奖励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
(当然是中国特有的网络言论监控,否则论国际影响力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张尧学)

我猜测上面的指定今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奖励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当然是中国特有的网络言论监控,否则论国际影响力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张尧学)。

方校长的GFW太敏感被骂的太多,张尧学趁机推出他的透明计算,然后顺利获奖了?

经分析,这个就是习CORE好大喜功,喜欢所谓自主创新。
下面的人揣摩圣意,给找了个这么个东西,这下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Neo:
说起“透明计算”的笑话,体制内的专家们比我还坚定地认为体制内创新就是不可能的;
我们家老爷子就不说了,我至少认识半打四十年以上工龄的老人说过类似的话…

张做校长时启用学校宣传系统为自己营造“个人崇拜”。
“尧学欧巴”这样的称呼就是由官方反复提起才有使用的。

看到“网络路由器之父,打破冯诺依曼结构”,就感觉是大忽悠一个。

颠覆冯诺依曼结构~~
如果这样的话可以得图灵奖了吧?

张铭宸:
现在天天都用teamviewer远程连接家中电脑。
听到这种行为叫做颠覆冯诺依曼结构后,感觉瞬间高大上了,逼格瞬间提升了。XD

这东西居然能评上自然科学一等奖,清华的运作能力和脸皮厚度真是不一般。


看到网络路由器之父,打破冯诺依曼结构就感觉大忽悠一个。


电车痴汉:
越看透明计算的文章,越觉得透明计算是假的。在科技行业拿这么低含量的东西运作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不是也太不敬业了?

睡不醒的鹦鹉:
尼玛,尧学欧巴居然还是“网络路由器之父”!!!

尼玛,尧学欧巴居然还是网络路由器之父!!!


透明计算被想出来或者写个论文都不奇怪,但是能获得国家自然学奖就很奇葩了。
这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在领导贵国学术。贵国学术圈比车展圈更乱。

张尧学有兄弟是从政的,张自己本身教育司司长出来的,不是科学家,是政客,这么想就好了。
只是造话题保热点方面有点过急,反而露了屁股。这人不站错队没多少问题,但应该上不了重权高位。

真是看不下去了,方校长的防火墙虽然被骂的狗血喷头,好歹是有东西在那的。
这透明计算是个什么忽悠的玩意,那什么文章,清华一个组的博士毕业论文都比那强,这个就比汉芯好那么一点儿。

这透明计算是个什么忽悠的玩意,那什么文章,清华一个组的博士毕业论文都比那强,这个就比汉芯好那么一点.

尤其是看到清华的项目清华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由一群中南的非CS学生来维护也是醉了

方校长表示不服~
国内高校在计算机领域最大的工程实践,应该就是防火墙了吧~

给GFW都比这个靠谱。我为方校长鸣冤

骗子终于找到傻逼土豪了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570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朝花夕拾] 从学习数学公式到实践统计分析

1 Share

想想从小学到大学,在各种课程中我们都是在学习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它们之所以称为规律,就是因为它们有可重复性。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到历史,经济,社会等人文学科,人们都希望找到“规律”,从而用其解释,预测,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就像著名的

$$E = MC^2$$

到大学毕业时,我们用二十多年时间积累了各种规律和它们的推导方法。而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小学中做的应用题开始,好像越往上学,我们的课程中关注的也少了。

回头看自己大学从概率统计专业毕业时,也觉得自己对书本中学到的各种概率模型,参数估计,回归分析掌握的还不错。直到在伯克利博士学习的第二年,才发现我以前是多天真烂缦,对统计应用是多么不明觉厉了。

最难忘的经历是上David Freedman的应用统计的第一堂课。第一次上课前的几天,他给选课的学生发了封邮件,告诉大家在第一次上课之前要读三篇文章。大家都是好学生嘛,虽然文章加起来一百多页,大家也都在课前认真地读了(最少认为好好读了)。

photoNormal

记得当时课程是在埃文斯大楼的十楼小会议厅里进行,这个小厅的窗外景色还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在 David 介绍了一下课程结构和一些相关安排后,我们就进入了正题:文章讨论。他平静地坐在椅子上问,“大家有什么的问题? ”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沉默,沉默,然后更长得沉默。我们没想到,讨论是需要我们发起,而不只是参与讨论 。过了一会他又问, “对文章有什么问题? ” 我们就坐在那里超过10分钟,不断地把论文翻来翻试图找到一个意义的问题来问。如果我们不问任何问题,好像我们就永远坐在那里。感觉这是我记忆中最长得十多分钟。这时谁也没有心情来欣赏窗外的美景了。

6815420787_350f31f3f8_z

课程就以这样的问答模式进行了整个学期。学生先阅读指定论文,然后在课上提问有关文章的各种问题。David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问题的范围从“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个模型? ”到“为什么作者不用那个模式?” ,从“模型是否适合要解决得问题? ”到“数据靠谱吗,支持模型吗? “ ,从“有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结论? ”到“证据是否和结论有任何关系? ” 最离谱的是花了半节课来给我们国际学生解释美国小学的PTO(Parent Teacher Organization)的组织形式和日常活动,以便我们了解一篇关于小学教育研究文章的背景。

一学期下来阅读的文章的范围包括:吸烟对肺癌影响的研究,心脏过桥手术的有效性,苏联KGB的威胁恐吓形式,用数据指控美国选举不公的官司,使用动物在癌症研究中的作用,对美国人口普查结果进行统计修正的有效性等等。当文章中提及统计方法时,他又会跳出文章,系统地介绍方法的来龙去脉。

更有趣的是,我们讨论的文章中大约三分之一是David自己写的。我们必须(至少尝试)批判性地评论这些文章,而且他也很喜欢这么做。有时他会短暂地捍卫一下文章里得方法和结论,然后加入更多自己的批判。

想回顾一下我当时到底学了什么?最令人惊讶的是,我已经不记得我们讨论过什么模型或方法了(太错综复杂了) 。当然必须承认这我记性很差有直接关系。但我还是记得一件事:检查数据可靠性,模型的假设,以及模型于要解决问题的关系,而且一次一次地检查!

在软件包和计算能力空前爆炸的今天,我们几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分析中的所有计算。但是我们从纷杂的数据中通过分析得出合理解释和预测得能力并不一定是改善了。除非我们使用合适的工具来回答合适得问题,我们才能找到规律。批判性地思考分析中的每一步是得到有用结论的唯一靠谱途径。这是我从David那学到的第一课。

统计和数据分析之所以有趣,就是在于它接地气的特点。它虽然没有数学物理那么简洁明快,高大上,但它有自己的精彩。

Richard D. De Veaux 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Math Is Music; Statistics Is Literature (Or, Why Are There No Six-Year-Old Novelists?)(数学是音乐;统计是文学(或者说,为什么天下没有六岁的天才作家))。

mathstat

文中提到统计的一些特殊性,也引用P. F. Velleman 在2003年Beyond the Formula conference 的主题报告“Thinking With Data: Seven Unnatural Acts and Ten 400-Year-Old Aphorisms”中指出的统计教学中一些困难。

It is not merely that we hope to teach judgment to sophomores; we are actually asking our students to change the way they reason about the real world. P. F. Velleman in his 2003 keynote address to the Beyond the Formula conference called the skills they must acquire the seven unnatural acts of statistical thinking: (统计不只是要教给高年级本科生如何做判断,我们其实是在要求学生改变他们探索世界的思路,这需要建立七种非常反人类的统计思维。)

  1. Think critically. Challenge the data’s credentials; look for biases and lurking variables. (批判性地思考。挑战数据的可靠性;寻找可能的偏差和隐藏信息)
  2. Be skeptical. Question authority and the current theory. (Well, okay, sophomores do find this natural.)(持怀疑态度。质疑权威和现有理论)
  3. Think about variation, rather than about center. (考虑多种可能性,而不只是中心)
  4. Focus on what we don’t know. For example, a confidence interval exhibits how much we don’t know about the parameter.(关注我们不知道的。例如,置信区间可以展示我们有多么不了解要估计的参数)
  5. Perfect the process. Our best conclusion is often a refined question, but that means a student can’t memorize the ‘answer.’ (尽量完善分析的每一步。最好的结论往往是一个更细致而有趣的问题,因此学生没法靠背‘答案’来学习)
  6. Think about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and rare events. Humans just don’t do this well. Ask any gambler. But, without this, the student can’t understand a p-value.(习惯于考虑条件概率和小概率事件。人们其实不是很擅长如此思考。这个可以问问赌博者,若没有这个习惯,学生很难理解p值)
  7. Embrace vague concepts. (学会接纳不精确的概念和定义)

这些困难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学习统计中要注意的问题。我觉得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能力非常有帮助。而且这些都是跳出我们从小到大学练习的 “A 提出 B” 这种逻辑和知识框架的,当然也和鸡兔同笼问题的各种奥数(吹哨砍头等)解法什么关系都没有。

这些思考方式都是从各种数据分析的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如果你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大胆地去收集些数据来玩吧,经常和别人交流你的分析过程和结果,批判性地思考自己可能遗漏的地方,一定会有所收获。Get your hands dirty!

大家且玩且长进!

另外,谢谢吴喜之老师翻译了David Freedman所著的《统计模型:理论和实践》。绝对的好书,有空时翻翻一定会收获多多。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826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phantom internet

3 Comments and 18 Shares
we_are_the_internet_resistance_is_futile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862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3 public comments
BLueSS
3864 days ago
reply
This reminds me of the line from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If human beings don't keep exercising their lips, their brains start working."
kazriko
3865 days ago
reply
.
Colorado Plateau
AndyG1128
3865 days ago
reply
So true!
Nashville, TN

宇宙暴涨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1 Share

(已发《南方周末》)

美国最近在南极观测到了宇宙最早的引力波,而且还验证了宇宙暴涨论。不少人会问,背后的科学是什么?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一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确立了宇宙大爆炸论。我们的宇宙不像我们仰望星空时看到的那样,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起源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这场大爆炸发生之后,宇宙从一个非常小的区域,也许大约有一厘米到十厘米,经过138亿年的膨胀,成长到今天直径有八百多亿光年的巨无霸。

在宇宙学这个领域,没有人再怀疑上述的大爆炸理论。不仅恒星是大爆炸之后的产物,可以说我们能够通过一切手段看到的一切都是如此,甚至连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现的无所不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是,这个发现恰好帮助确立了大爆炸理论。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宇宙中到处充满了温度一样的微波辐射,这个温度大约是2.7K,波段在一百六十吉赫。

很多人会问,大爆炸又是从哪儿来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有一个叫阿伦•古斯的年轻物理学家也问了这个问题。不过,他的问题比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要形而上一些。他问,为什么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到处都一样?为什么宇宙能够从一个几乎微观的大小成长到今年的巨无霸,其中含有上千亿个星系?在一篇从1979年就开始构思,直到1981年才发表的论文中,他大致给出如下的解释:在宇宙有温度之前,还存在一个极为短暂的时期,大约只有一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宇宙迅速暴涨了一百亿亿亿倍,从大约为十亿亿亿分之一厘米的大小“见风长”地长大到大约十厘米。然后,宇宙才将驱动它暴涨的能量转化为高能粒子的热能,宇宙开始有了温度。此后就是所谓的热大爆炸:基本粒子慢慢变成了更加复杂的状态,如轻原子核,原子核形成恒星和星系……

以上的数字并不在古斯原文中就出现,经过很多理论家的努力,理论经过一次次嬗变,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我是从众多的理论中拿出一个“平均数据”。

古斯的暴涨理论提出一年左右,包括古斯本人以及霍金在内的物理学家指出,宇宙暴涨论正好可以解释宇宙中结构的产生,例如所有星系形成之前的种子来源于暴涨时期的量子涨落。那个微小到只有十万分之一的涨落后来被万有引力放大,开始出现恒星和星系。甚至,六十年代就发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不完全是均匀的,在天空不同的方向上应该有大约20微K的涨落。这么小的温度,即使在地球最好的低温设备中也很难达到。可是,天文学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观测到了这些涨落,从而部分验证了暴涨论的预言。

为什么说只是部分验证了暴涨论?因为,在暴涨论之外,物理学家还发明了奇奇怪怪的其他理论,也能解释天文学家根据暴涨论去观测到的温度涨落,包括温度与天空两个方向之间角度的关系。我们知道,微波背景辐射就是光子,光子除了有一定频率,还有偏振。光子的偏振是否带有暴涨论的特征呢?理论家告诉我们,确实如此。在暴涨时期,不仅能量有量子涨落,万有引力本身也有量子涨落,也就是引力波。所有这些涨落在暴涨结束后会直接影响宇宙中的热粒子,包括光子。宇宙学家计算得到,暴涨时期产生的引力波导致光子的极化在天空上产生涡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顺着极化画出一条一条线,会出现类似水面漩涡的图案。

但这种图案十分难以观测,因为与温度涨落相比,涡旋涨落只有不到百分之一,需要极端灵敏的辐射计。如果说温度涨落只有20微K,那么涡旋涨落只有一百纳K左右(一纳K=十的负九次方K)。美国在南极的这项实验不过是很多类似实验中的一个,集中了十二家大学的力量。他们是第二次做这样的实验了,上一次没有成功,第二次实验将灵敏度提高了大约十倍,他们的仪器灵敏度达到了87纳K,他们甚至用上了最先进的“乌贼”——量子扰动超导探测器。终于,他们在宇宙暴涨论预言的夹角,也就大约两度的地方,看到了如此微小的涡旋涨落。

实验积累了从2010年到2012年的数据,换句话后,科学家们用了一年的时间从大量的数据中分析出了宇宙原始引力波在微波背景辐射上留下的涡旋。全世界造价最高、灵敏度最高的辐射计是欧洲发射到距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公里的Planck卫星,他们在2011年年底就收集齐了数据,大约一年前公布了第一个结果。可惜,他们虽然比美国人早了一年收集好了数据,却没有完成对涡旋涨落的分析。在最近十年最重要的宇宙发现竞赛中,欧洲人赢在了起点,输在了终点。宇宙暴涨以及引力波的第一个证据是美国人发现的。

Related posts:

  1.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何处去
  2. 读书·汉俳六首
  3. 梦想照进现实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890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1 Share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深受欢迎的情节,历来被视为正面经典,甚至入选过中学和大学语文课本,还要求学生学习其中的论辩方法。这段故事并非历史事实,而是罗贯中的虚构,目的当然是想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形象。但是站在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个形象其实并不怎么样。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段书表现了小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糟粕,根本不应该推广学习。

诸葛亮前往江东是为了说服孙权抗曹。这一仗打还是不打,正确的讨论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推演各种选择的最可能结局,利弊分析,再作出决策。但舌战群儒这场辩论的主题却并不是打不打,而是一见面首先想要从气势上压过对方一头。文人这种玩法,就如同两军列阵的这个时间段派几个斥候先对决一番,重要的不是死伤多少,而是面子问题。

而这场群嘲般的辩论中诸葛亮虽然处处占上风,但是显然未能取得东吴群儒的认同,反而拉了仇恨,对抗曹大业并无帮助。其实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争论恐怕也是如此。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 The Bed of Procrustes 这本书里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想赢,一种人想赢得争论 — 他们从来都不是同一种人。

本文分析这场辩论中使用的技术。研究这些技术并不是为了武装自己跟人争论,而是因为这些技术非常有代表性,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它们的影子。真正的三国人物必不如此,但很多后世无良文人,就是这种思维方式。

这些技术的核心追求,不是证明对方说的结论不对,而是证明对方这个“人”,或者对方所代表的势力,不行。表面上说具体的问题,实际上都是说人。这种“以人为本”可能是中国文人最坏的毛病。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否定这个人主张的一件事,你最好先否定这个人。你要想否定这个人,又只需列举他做的某个小小的坏事。争论的目标不是追求真理,而是把对方全面贬低。这不是切磋武艺,这是打仗。

我认为舌战群儒的技术一共就三招,按使用优先级顺序如下。


1)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人出来混无非靠两点:人格和能力。中国传统上对一般人的道德要求远远超过能力要求,最理想的结果似乎是证明我的人格境界比你高。但知识分子靠学问吃饭,往往宁可让你攻击他的人格,也不让你侮辱他的智商。所以攻击一个人要优先攻击他的能力。

成年人对话不可能一上来就说“你是个坏人”,或者“你是个笨蛋”,那是小孩骂人。一定要列举各种事实来指向这种判断,但是自己又绝不亲口说出这个判断。结论要暗示,呼之欲出而不出。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把对方过去的败绩和糗事拿出来揭短 — 不过高手是不会这么直接的,太像找茬了。

高手的做法是先恭维对方几句,把人抬上去。如果对方真顺着你给的杆爬上去了,你再质疑 — 不对啊,你这么牛,可怎么我听说你…… 这时候充分列举对方短处就显得好像学术研讨一样。

被人揭了短怎么反驳呢?在高层次对话中一般不会有人用错误事实做论据,所以我们没法反驳他列举的事实。我们只能列举新的事实,对我们有利的事实。这是防守。

每当被人揭短,一般人一定会抑制不住反击的冲动,想要立即揭对方的短。这是不对的。如果辩论这么进行下去就成了比烂,实在有辱斯文。正确做法一定要先防守,充分列举事实证明自己真有能力。防守得当,对方的形象已经是胡搅蛮缠了。反击,还意味着把自己拉到跟对手一样的层次。所以我们看到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以守为主,从不主动挑人,让对方先出牌。对手受伤基本上不是因为诸葛亮打他们,而是他们被诸葛亮身上的反作用力打。

但如果对方真的出现了事实错误,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个错误,甚至是一个与主题不相关的错误,也要立即抓住机会一棍子打死!你连事实都没搞清楚根本不配和我辩论!知识分子最怕暴露自己没知识,后面都不必辩了。

但如果对方真的出现了事实错误,哪怕是非常小的一个错误,甚至是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错误,也要立即抓住机会一棍子打死!你连事实都没搞清楚根本不配和我辩论!知识分子最怕暴露自己没知识,后面都不必辩了。


2)如果比不过事实,比境界

如果事实就是我方实力比较差,闪光点实在有限,怎么办呢?这时候就不能跟着对方思路走局限在实力对比了,得 think out of the box,比境界。我们要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把对手拉到更高的场地上再战胜他。

那件事我的确输了,可你知道我为什么输了吗?因为我不忍心,或则不屑于赢。不忍心是因为我道德高,不屑于是因为我看得远。这时候一定要率先抢占道德制高点和战略制高点,谁先跳出这个事实 box 谁占优势。

可是如果那次不论是按战略标准还是按道德标准我们都应该赢,但还是输了,这又怎么说呢?答案是我们至少参与了。我们明知这件事很难办还是去办了。我们明知打不过还是去打了。是,我们是失败了。可是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虽败犹荣!

一旦把悲壮感建立起来,你就已经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传统上常常认为做事的动机比结果重要得多,尤其是大事,讲究“论心不论事”。人们非常同情悲壮的英雄,甚至认为他比成功者更值得尊敬。

文人写文章经常如此,往往明明是非常差的局面,他一说反而升华了。我们看官方媒体的国内灾难报道,也深得此法。哪怕事情再坏,也要突出强调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特别要好好表现几个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给人感觉我们损失的仅仅是有限的一点点物质财富,收获的却是无限的精神财富。

一般人如果旁观文人吵架吵到这个层次,有可能会佩服得五体投地。市井小民争吵都是互相比烂越吵话题越低级,尼玛文人辩论都是越吵越高级啊!一开始还以为两人在讨论技术问题,后来感觉好像在说人品问题,最后才发现原来人家说的是哲学!


3)你别说我如何如何不堪,著名英雄xxx也曾经如此不堪

如果前面两条都没用上,被人真的证明了自己很不堪,那就只有真的比烂了。但是比烂不能跟对手比,他不配。必须找个历史上公认的牛人比,拿大人物找回面子。多知道点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在这能用上。

现在我们就结合《三国演义》原文来看看这三个技术在舌战群儒中的具体应用。


1. 张昭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馀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 张昭一上来用的就是第一个技术,而且是先把诸葛亮抬上去(自比管乐、如鱼得水)再揭短:怎么刘备得了你反而地盘还变小了呢?

- 这个是事实俱在,诸葛亮只能拔高境界道德上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战略上别有良图

- 但张昭不买账,继续揭短,仍然先捧后摔列举诸葛亮种种败绩

- 于是诸葛亮用非常长的篇幅列举种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包括起点低、客观条件差、照顾百姓等等,以及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取得了种种胜利;

- 然后搬出古人,指出韩信也曾如此不堪,“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 最后用比烂反击:我至少实干,而你张昭只会空谈。

注意,在江东出场的七个谋士之中,张昭是唯一一个使用先捧后摔战术的。其他六人都是一上来就直接贬,表现比张昭差了一个档次。而诸葛亮唯一一次跟对手比烂,也是对张昭。比如后面严畯问他治何经典,诸葛亮并没有反问严畯说你又治何经典?因为他假设严酸就是个业余爱好者,只配看着别人治经典。诸葛亮和张昭二人真是惺惺相惜啊!


2. 虞翻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 虞翻再次列举诸葛亮败绩揭短,与张昭不同的是他把这次辩论的关键课题点出来了:到底能不能对抗曹操。而你家可是输给曹操了啊。

- 诸葛亮先强调我方弱的客观事实,再跳出这个box跟对手比境界:我们虽然弱但是敢打,你们倒是强怎么只知道投降呢?诸葛亮一占领了道德制高点,虞翻就没招了。


3. 步骘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 步骘本来想的挺好,直接点出诸葛亮就是个大忽悠,想无成本忽悠江东抗曹。本来这个质疑并不太好回答,可惜步骘用错了典故!苏秦张仪在务实派看来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

- 所以诸葛亮抓住这个错误把他一棍子打死了。整个回答都是在谈苏秦张仪如何,对自己是不是来忽悠的完全回避了。


4. 薛综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 薛综说的很实在,曹操实力如何,刘备实力如何。这个实力对比是没法用任何新的事实来反驳的。

- 所以诸葛亮再次跳出 box 跟人比境界,占领道德制高点。


5. 陆绩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 陆绩一看诸葛亮又上境界了,那就从境界战场跟你谈。他的办法是指出刘备的出身不如曹操高贵。陆绩说的其实也对,刘备的身世的确有问题。在特别讲出身的古代,这个是好使的。

- 诸葛亮的做法是你跟我讲事实,我就跟你讲境界;你跟我讲境界,我又跟你讲事实。曹操就算生的高贵也是贼子,刘备的身份可是有皇帝认证的!

- 然后再搬出古人,刘邦出身比刘备更烂

从陆绩开始,东吴群儒选择的辩论话题就越来越不像话了,完全变成了直接的人身攻击,实在上不了台面。


6. 严畯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 严畯揭短揭到问对方有多少 publications 上去了。

- 诸葛亮正好来个高境界!世之腐儒才整天加自己的影响因子,我们只玩大的。

- 顺手再次用到古人,牛人之牛,根本不是用 H-index 衡量的。


7. 程德枢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 程德枢的质问基本上等于重复了严畯的意思,有点冲动了。但是这非常正常,任何人听了诸葛亮刚才那一番话都会有这个必然反应:大哥你太狂了吧?殊不知这等于是给诸葛亮捧哏呢。

- 于是诸葛亮提出了至今让我每次读到都肃然起敬的一个理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每当读到这里我都感慨诸葛亮的境界实在太高了!原来读书还有这么读的!只觉得一股英雄之气弥漫在整个书房。

问题是诸葛亮回答了“你到底是不是个大忽悠”这个问题没有?始终没有。你问他这句话是不是忽悠,他的用一个更大的忽悠回答你。

总体来说东吴的人还是比较有品的,一旦被击中立即退出,没有死缠烂打的行为。毕竟是知识分子,不能跟市井刁民一样。我们在生活中和网络上遇到的人如果恼羞成怒,通常都会继续强词夺理下去,而且越说越烂,到最后逼得版主删帖,根本不可能让辩论过程进课本。

可是如果我们对比任何一场现代化的辩论,比如美国总统的竞选辩论,就会发现“舌战群儒”其实远远不是最好的辩论,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好的辩论。尤其后面这两个技术,非常不好。我说你没有把医保问题解决好,你敢用“罗斯福也没解决好”来当挡箭牌吗?你得说点实质的东西。

最关键的一点,辩论,应该是关于议题的,而不应该是关于人的。两个男人在那比美,实在不是“君子之儒”所为啊。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930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SSL/TLS协议运行机制的概述

2 Shares

互联网的通信安全,建立在SSL/TLS协议之上。

本文简要介绍SSL/TLS协议的运行机制。文章的重点是设计思想和运行过程,不涉及具体的实现细节。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请参阅RFC文档

一、作用

不使用SSL/TLS的HTTP通信,就是不加密的通信。所有信息明文传播,带来了三大风险。

(1) 窃听风险(eavesdropping):第三方可以获知通信内容。

(2) 篡改风险(tampering):第三方可以修改通信内容。

(3) 冒充风险(pretending):第三方可以冒充他人身份参与通信。

SSL/TLS协议是为了解决这三大风险而设计的,希望达到:

(1) 所有信息都是加密传播,第三方无法窃听。

(2) 具有校验机制,一旦被篡改,通信双方会立刻发现。

(3) 配备身份证书,防止身份被冒充。

互联网是开放环境,通信双方都是未知身份,这为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且,协议还必须能够经受所有匪夷所思的攻击,这使得SSL/TLS协议变得异常复杂。

二、历史

互联网加密通信协议的历史,几乎与互联网一样长。

1994年,NetScape公司设计了SSL协议(Secure Sockets Layer)的1.0版,但是未发布。

1995年,NetScape公司发布SSL 2.0版,很快发现有严重漏洞。

1996年,SSL 3.0版问世,得到大规模应用。

1999年,互联网标准化组织ISOC接替NetScape公司,发布了SSL的升级版TLS 1.0版。

2006年和2008年,TLS进行了两次升级,分别为TLS 1.1版和TLS 1.2版。最新的变动是2011年TLS 1.2的修订版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TLS 1.0,接下来是SSL 3.0。但是,主流浏览器都已经实现了TLS 1.2的支持。

TLS 1.0通常被标示为SSL 3.1,TLS 1.1为SSL 3.2,TLS 1.2为SSL 3.3。

三、基本的运行过程

SSL/TLS协议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公钥加密法,也就是说,客户端先向服务器端索要公钥,然后用公钥加密信息,服务器收到密文后,用自己的私钥解密。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如何保证公钥不被篡改?

解决方法:将公钥放在数字证书中。只要证书是可信的,公钥就是可信的。

(2)公钥加密计算量太大,如何减少耗用的时间?

解决方法:每一次对话(session),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生成一个"对话密钥"(session key),用它来加密信息。由于"对话密钥"是对称加密,所以运算速度非常快,而服务器公钥只用于加密"对话密钥"本身,这样就减少了加密运算的消耗时间。

因此,SSL/TLS协议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

(1)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索要并验证公钥。

(2) 双方协商生成"对话密钥"。

(3) 双方采用"对话密钥"进行加密通信。

上面过程的前两步,又称为"握手阶段"(handshake)。

四、握手阶段的详细过程

"握手阶段"涉及四次通信,我们一个个来看。需要注意的是,"握手阶段"的所有通信都是明文的。

4.1 客户端发出请求(ClientHello)

首先,客户端(通常是浏览器)先向服务器发出加密通信的请求,这被叫做ClientHello请求。

在这一步,客户端主要向服务器提供以下信息。

(1) 支持的协议版本,比如TLS 1.0版。

(2) 一个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支持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4) 支持的压缩方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发送的信息之中不包括服务器的域名。也就是说,理论上服务器只能包含一个网站,否则会分不清应该向客户端提供哪一个网站的数字证书。这就是为什么通常一台服务器只能有一张数字证书的原因。

对于虚拟主机的用户来说,这当然很不方便。2006年,TLS协议加入了一个Server Name Indication扩展,允许客户端向服务器提供它所请求的域名。

4.2 服务器回应(SeverHello)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请求后,向客户端发出回应,这叫做SeverHello。服务器的回应包含以下内容。

(1) 确认使用的加密通信协议版本,比如TLS 1.0版本。如果浏览器与服务器支持的版本不一致,服务器关闭加密通信。

(2) 一个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稍后用于生成"对话密钥"。

(3) 确认使用的加密方法,比如RSA公钥加密。

(4) 服务器证书。

除了上面这些信息,如果服务器需要确认客户端的身份,就会再包含一项请求,要求客户端提供"客户端证书"。比如,金融机构往往只允许认证客户连入自己的网络,就会向正式客户提供USB密钥,里面就包含了一张客户端证书。

4.3 客户端回应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回应以后,首先验证服务器证书。如果证书不是可信机构颁布、或者证书中的域名与实际域名不一致、或者证书已经过期,就会向访问者显示一个警告,由其选择是否还要继续通信。

如果证书没有问题,客户端就会从证书中取出服务器的公钥。然后,向服务器发送下面三项信息。

(1) 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用服务器公钥加密,防止被窃听。

(2) 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3) 客户端握手结束通知,表示客户端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服务器校验。

上面第一项的随机数,是整个握手阶段出现的第三个随机数,又称"pre-master key"。有了它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就同时有了三个随机数,接着双方就用事先商定的加密方法,各自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同一把"会话密钥"。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用三个随机数,来生成"会话密钥",dog250解释得很好:

"不管是客户端还是服务器,都需要随机数,这样生成的密钥才不会每次都一样。由于SSL协议中证书是静态的,因此十分有必要引入一种随机因素来保证协商出来的密钥的随机性。

对于RSA密钥交换算法来说,pre-master-key本身就是一个随机数,再加上hello消息中的随机,三个随机数通过一个密钥导出器最终导出一个对称密钥。

pre master的存在在于SSL协议不信任每个主机都能产生完全随机的随机数,如果随机数不随机,那么pre master secret就有可能被猜出来,那么仅适用pre master secret作为密钥就不合适了,因此必须引入新的随机因素,那么客户端和服务器加上pre master secret三个随机数一同生成的密钥就不容易被猜出了,一个伪随机可能完全不随机,可是是三个伪随机就十分接近随机了,每增加一个自由度,随机性增加的可不是一。"

此外,如果前一步,服务器要求客户端证书,客户端会在这一步发送证书及相关信息。

4.4 服务器的最后回应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第三个随机数pre-master key之后,计算生成本次会话所用的"会话密钥"。然后,向客户端最后发送下面信息。

(1)编码改变通知,表示随后的信息都将用双方商定的加密方法和密钥发送。

(2)服务器握手结束通知,表示服务器的握手阶段已经结束。这一项同时也是前面发送的所有内容的hash值,用来供客户端校验。

至此,整个握手阶段全部结束。接下来,客户端与服务器进入加密通信,就完全是使用普通的HTTP协议,只不过用"会话密钥"加密内容。

五、参考链接

(完)

文档信息

Read the whole story
digitalpig
3939 days ago
reply
US
Share this story
Delete
Next Page of Stories